深圳信息港

卡夫卡:“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

2023-08-10 17:50:51 来源:文旅中国

▲ 卡夫卡作品的部分中英文版本 党云峰 摄

今年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诞辰140周年,我国多地就卡夫卡的作品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话题展开研讨。卡夫卡影响了世界上很多作家包括中国作家的创作。他虽然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却阅读了很多中国典籍,并写了多篇中国题材的小说,例如《往事一页》《一道圣旨》《中国长城建造时》《中国人来访》等,为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甚至认为:“不管怎样他可以说他的一些短篇小说进入了中国文学之列。18世纪以来欧洲文学一再采用中国的主题,但是卡夫卡是西方可以提出的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的唯一作家。”

卡夫卡的作品已有多个中译本。卡夫卡非常向往中国,在小说、书信、谈话录中多次提到中国。虽然卡夫卡的作品晦涩难懂,但我国读者有时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部分原因在于他在其中加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资料图】

卡夫卡作品的主旨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审判》《美国》《城堡》都没有写完。学者帕维尔提到:“他(即卡夫卡)和勃罗德总是称之(未完成的无标题手稿)为‘美国小说’,但其实他自己倾向于将其取名为——《失踪者》……这部小说也第一次表现了卡夫卡后来的三部长篇中不断出现的主旨(后来勃罗德将这三部小说称为‘孤独三部曲’):内疚和惩罚、儿子们的背叛、父亲们的胜利、父亲们为惩罚不拘的行为而驱逐了儿子们的权力,以及死亡这一种终极孤独。”

为什么读者对未完成的小说仍然抱有阅读的热忱?学者詹姆逊给出的答案是:“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读者都会发现,阅读卡夫卡的作品,会使我们陷入一种几乎无穷无尽的选择之中,我们在正面和反面之间来回奔波、摇摆不定,而正反两面的任何一方,都可以继续展开,导致难以穷尽的多种结果,由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无穷的过程随时可以终止。这就是为什么卡夫卡的多个文本虽然没有‘完成’,但丝毫不会影响一般读者的阅读的原因。”

奥登认为:“他(即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这正是卡夫卡的作品能引起读者巨大共鸣的原因,他写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困境。例如,卡夫卡在写于1922年的小说《饥饿艺术家》中塑造了一个为了实现表演的艺术理想,突破自己的表演局限而不顾生死的艺术家。演出经理规定每次的饥饿表演最高期限为四十天,因为根据经验全城人对表演的兴趣最多持续四十天。但艺术家反问: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可以无休止地饿下去,为什么在他表演到紧要关头时停止表演?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表演过一回,他还能继续表演下去,他要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他要超越自我达到表演最高的境界。可是经理却阻止他,也没有任何人真正地理解他。他在一个没有计算时间、没有任何观众的笼子里,通过肉体的消灭达到艺术的巅峰和精神的升华。

面对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帕维尔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从1912年9月到1917年10月,他写给菲利斯·鲍尔的500多封信也可以称作是他最长的小说,他唯一完成的长篇小说。”卡夫卡给菲利斯的信体量巨大,内容丰富。例如,卡夫卡在1916年5月给菲莉斯的明信片上写道:“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马上坐车回家的话(其实我是中国人,也马上能坐车回家),那么今后我必须强求重新回到这儿。”这是卡夫卡向往中国文化的体现。

卡夫卡笔下的中国

卡夫卡读过很多中国典籍。卡夫卡在1912年11月24日给菲莉斯的信中,提到了清代袁枚的诗歌《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此后,卡夫卡多次就这首诗跟菲莉斯进行探讨。在小说《猎人格拉库斯》中,格拉库斯对市长说:“我总是处在通往天堂的大阶梯上。我就在这漫无边际的露天台阶上游荡,忽上忽下,忽右忽左,始终处在运动中。我从猎人变成了一只蝴蝶。”卡夫卡的这段描写显然受到了庄子写的庄周梦蝶的故事的影响。

在看到雅诺施把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个捷克译本带到公司时,卡夫卡说道:“我深入地、长时间地研读过道家学说,只要有译本,我都看了。耶那的迪得里希斯出版社出版的这方面的所有德文译本我差不多都有。”卡夫卡还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拿出了《论语》《中庸》《道德经》《列子》和《南华经》。值得一提的是,卡内蒂提出异议,认为雅诺施把《礼记》误认为是《中庸》了。卡夫卡在提到读《道德经》的感受时说:“老子的格言是坚硬的核桃,我被它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对我却依然紧锁着。我反复读了好多遍。然后我却发现,就像小孩玩彩色玻璃球那样,我让这些格言从一个思想角落滑到另一个思想角落,而丝毫没有前进。”卡夫卡阅读《道德经》的过程,多像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想进入城堡却一直被拒之门外的K。

作家博尔赫斯在《卡夫卡及其先驱》一文中提到卡夫卡的四个先驱,包括芝诺、韩愈、克尔恺郭尔、布朗宁。博尔赫斯认为:“在文学批评的词汇里,‘先驱者’一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尽量剔除有关论争和文人相轻的联想。事实是每一位作家创造了他自己的先驱者。作家的劳动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概念,也必将改变将来。”作家不仅写出了好作品,还为人们审视过去的作家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韩愈在《获麟解》中提出的悖论,到了卡夫卡笔下,就成了《城堡》中永远走不进城堡的K,《中国长城建造时》中分段而筑的优势、劣势,《一道圣旨》中走不出重重宫殿的使者,《饥饿艺术家》中用死亡来证明的表演极限。

对卡夫卡的翻译和接受

卡夫卡作品的英译本出现得比较早,爱德温·缪尔和妻子薇拉用英文合译了《城堡》(1930年出版)、《中国长城的建造》(1933年出版)、《审判》(1937年出版)、《美国》(1938年出版)等。人人文库中的三本卡夫卡作品,包括《小说集》《城堡》《审判》,至今用的仍然是缪尔夫妇的英译本。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异乡人的国度》一书中讲到翻译卡夫卡作品的时候,提到:“缪尔夫妇认为,翻译卡夫卡时,译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做到既忠实卡夫卡的原文语序——当然得服从于德文语法规则——又能使英文读起来自然流畅,像地道的英文。”库切还提到缪尔夫妇翻译《城堡》时存在的问题:“缪尔夫妇翻译时所持标准太不严谨,这使他们无力担当起《城堡》解释者的任务。其实,《城堡》这部作品寓写实于梦幻之中,目的就是批判无处不在的行政官僚作风……译者遇到麻烦时,逐字逐句地翻译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无可指责,总比缪尔夫妇的胡乱猜测要好……更有甚者,缪尔夫妇时常或有意或无意地牺牲了对卡夫卡原文的忠实,以迁就自己对整体的理解。”

早在1930年,我国就有了对卡夫卡的简短介绍。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十卷本《卡夫卡全集》,是卡夫卡作品中译、进行卡夫卡作品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第二版改为九卷本,2015年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修订再版。此外,各种小说集、散文集、精选集等也有数十种。作家宗璞、莫言、余华等人的创作受到卡夫卡的影响,余华说:“卡夫卡解放了我。”作家残雪则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还写出了专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格非认为:“卡夫卡的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一样,都具有一个经典的结构模式:行为(使命)—困难(障碍)—困难的克服(矛盾化解或使命完成)。如果说,卡夫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叙事模式,那就是他把主体面对的困难与使命的完成之间的距离无限地延展了,也就是说克服困难变得不可能。而且任何个体都不会抵达目的地。”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卡夫卡认为:“如果我们读一本书,它不能在我们脑门上猛击一掌,使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阅读是心灵的共振,卡夫卡还希望人们不要只关注书本而不关注生活,提出:“他们(发行人维内肯和他的朋友)到中国古老文献的译本里探求现实,而不去耐心地阅读自己的生活和责任的原文。对他们来说,前天似乎比今天更容易理解。而实际上,不论何时何地,真理都不可能像自己生活的时刻那样易于被人接近和理解。”那么写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卡夫卡在致菲莉斯的信中提到,“我的生活方式完完全全是为了写作。如果它有什么改变的话,那也可能仅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写作”“写作就是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在写的最后一篇小说《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中提到,小老鼠约瑟芬认为,她的歌唱即使不能消除不幸,至少也能赋予我们力量去承受不幸。或许这就是卡夫卡心中文学的力量。

2023年8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卡夫卡:“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

↓ ↓ ↓ ↓ ↓ ↓ ↓ ↓ ↓

责编:陈陈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