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港

我的诗词观

2023-08-11 14:15:24 来源:个人图书馆-杏坛归客

文/立石问天

一是不忌讳方言口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百里不同俗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地方性语言长盛不衰。普通话,过去也是北方某些区域的地方话。方言口语虽然缺少高雅和高深,但也少了阅读的艰涩与文字的生僻。


(资料图片)

二是不忌讳平仄有误。古人乃至名家的诗词,哪怕是同一个词牌,字数也不尽等同,平仄差异也大。甚至于同一个人所填写的同一牌词,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诗词平仄,应该是大体遵循,并非一成不变。

三是不忌讳现代元素。古时没有电灯电话,更没有高铁飞机,所以,古人的诗词中才会出现秉烛夜谈、书信传情、笔墨纸砚和十里长亭折柳送客。现在,谁还放着手机不用去写信,放着汽车不坐去折柳?诗词意象,早已回不去唐宋了。

四是不忌讳一文不值。现代人没有体验过古代文人那种背井离乡、徒步万里、餐风露宿地去考官做事的切肤之痛。生活平淡,水波不兴,文章必然朴实无奇。当下,大多数写诗填词的人,纯属是找一爱好打发时间而已。古诗词,早已衰退为自娱自乐的小众文化。

诗词不应削足适履

文/北陂雪

诗词的格律之争由来已久,网上也常讨论。这里,我也凑个热闹,表述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格律不是先于诗词出现的,而是后人根据前人的创作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与技巧而已,只是我们创作的工具而不是镣铐。今人创作不必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诗以抒情,诗以言志。只要言之有物,语句通顺,不必要太拘泥于繁文缛节,而且读起来顺口的句子也必然符合大家的语言习惯,为大众所接受。那些诗词格律只是为了朗朗上口,便于流传。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重要的还是要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境。宋词的兴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比唐诗,宋词更加灵活,更能表现意境,新创的词牌也众多。

相反如果不是有感而发,只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为了格律而造词,结果是奇词怪句,饶舌拗口,艰涩难懂,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岂不是舍本逐末,削足适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律诗逐渐被现代文体所取代,八股文受到批判的道理吧。

其次,时至今日,我们的创作体裁更加丰富多样,笔墨纸张已不像古时那样金贵,更不必以刀为笔,在竹简上刻字,白话文早也已取代文言文了。格律诗如果也要随着时代一起发展,那就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食古不化,戴着枷锁跳舞。我觉得格律诗在平仄,对仗等方面可以适当放松,这样才有助于作者发挥,出现更多的佳词妙句。当然如果有人能够戴着枷锁跳舞,那当然是难能可贵,但这毕竟凤毛麟角,千百年来的经典又有多少?而且我们要欣赏的是舞蹈,而不是枷锁。如果说是律诗就非得套上这副沉重的枷锁,有了这副枷锁就是阳春白雪,高人一等的话,那我情愿做个下里巴人。这副枷锁最后也只能像八股文一样,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在这里,我也建议有些诗友以及评委,读诗还是先看内容,不要动不动就挥起格律的大棒一棍子打死。

总之,诗词创作应该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能够形式严谨,音律优美当然更好,但切不可为了符合格律就削足适履,本末倒置。(源于52诗词网)

关键词:

热门推荐